4月10日下午,教育科学学院“教科大讲坛”第二期系列学术讲座正式启幕。来自基础教育一线的中学名师成为首讲专家,凸显出教科院在寻求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改革之间“契合之道”的新探索、新旨趣,也为提升学院研究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新方向、新路径。
“教科大讲坛”是教科院努力打造的品牌学术活动,第一期启动于去年十月。近半年时间里,十余个关涉教师教育各个领域的专题讲座,极大地活跃了学院的学术氛围,受到师生一致好评。
第二期“教科大讲坛”的首讲,教科院有意识地选择了中学名师作为主讲人,目的就在于通过加强“接地气”来为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管道”。而讲座现场图北楼7404教室“人满为患”的情形,正好印证了这一尝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讲主讲人刘雅林研究员是重庆市青少年创新学院副院长,重庆八中校长助理,也是我校兼职硕士生导师,博士,长期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科技教育和教育管理等基础性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在题为《课堂教学评价》的学术讲座中,刘雅林研究员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何为教育评价,并从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要素、手段、误区、关注焦点和指导思想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对课堂的定量分析(即行为分析系统)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刘雅林研究员指出,“均衡发展”、“卓越课堂”等教育理念要积极体现于现代教学内容和手段里面。他引导同学们通过图表、数据和参数分析等手段对同课异构课的互动行为案例和课堂媒体使用案例进行系统分析,从而确认运用图表分析和数据分析对教学评价的重要和必要性。刘雅林研究员鼓励教科院的同学们投身于教育研究,让自己的价值在探索中得到不断提升。
讲座由教科院李祚山副院长主持,他在学术讲座结束时总结说:“教科大讲坛”第二期系列学术讲座和它的“姊妹篇”研究生学术沙龙,是学院为了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而常设的品牌项目。“教科大讲坛”将持续开讲,安排在每周星期四下午,历时两个月。希望同学们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听有所感,劳有所获,学有所成。
编辑:李若岩, 何瑶